来源: 阅读:1 2020-02-18 09:43:45
最近,托尼又双叒叕给弄丢了一根充电线。
本来嘛,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,直接再买一根就是了,价格也不贵。
但谁叫托尼原来用的那根线刚好有那么些特殊,一条线上分别拖着 Lightning、Type-C 和 micro-USB 三个不同类型的充电头。
一下子一丢丢所有,新充电线还没到的这几天日子里,托尼算是体会到了本不该有的充电焦虑:
先是跑去找世超借了 Type-C 线给手机充电;再从小辣椒那借了 Lightning 线给 iPad 充电;最后再问拉梨借了 micro-USB 给耳机充电。。。
一来二去问人借充电线的次数多了,托尼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。
虽然现在 Type-C 接口在安卓手机上已经大规模普及,几乎成了标配,但在其他数码设备上,接口的“ 历史遗留 ”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。
和这几年智能手机越做越薄、越做越轻一样,数码设备的接口,也经历过一个变小变薄的过程。
拿 USB 接口来说,从最初的标准 USB、到后来的 Mini-USB,再发展到 micro-USB。
尽管接口在不断的变轻薄,有个特别反人类的设计却一直存在:不支持正反盲插。
这就有点尴尬了,对托尼这种喜欢在夜间玩手机的人来说,熄灯后睡前的盲插几乎没有成功过,很多时候还差点大力出奇迹把充电头给插弯。
直到后来能正反随便插的 Type-C 接口的出现,“ USB 永远插不准 ”的世界性难题才得以解决( 当然,特立独行的苹果也有了 Lightning 接口,顺便收一波 MFi 税 )。
不用事先区分方向,不需要找对正反就能插入,简直再方便不过,Type-C 接口可以说是完美的提升了我们对数码设备的体验感和幸福感。
可 Type-C 接口出现归出现,好用归好用,精明的厂商们舍不舍得给自家产品用就是另外一回事。
被拿来做卖点的 Type-C 接口
就像这次托尼丢了线,如果自己的设备接口全是 Type-C,那么只要再借一根线就完事,哪还要麻烦这么多人借不同的充电线。
话虽如此,不过就算你现在的电脑、手机等设备都已经用上了 Type-C 接口,很多情况下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,有不少都是残血版。
说到这里差友们可能会有疑问了,明明接口都是一样的 Type-C 外形,并且都能用同一根线来充电,怎么突然和处理器一样冒出个残血的概念?
在开始解释之前,托尼先不得不提一个很厉害的非营利组织:USB-IF 协会( USB Implementers Forum ),也就是现在的 USB 标准化组织。
这家组织自打成立以来,就制定了包括 PD 快充、USB 等接口在内的很多技术规范,从而让计算机 / 手机等设备的外设扩展有了统一的标准。
Type-C 就是 USB 标准化组织当时为了解决 USB 接口规范不统一,充电时只能单向传输等缺点而在 14 年制定推出的全新接口。
它的全称是 USB Type-C 接口,其实就是一种 USB 的物理硬件接口形式,在 Type-C 之前,当然还存在着 Type-A 接口和 Type-B 接口。
各种接口的外形
从定义上我们也不难理解,只要接口的引脚、样子和 Type-C 相同,都可以叫做是 Type-C 接口。
其实要说乍一看,Type-C 接口相比起其他接口也没多大区别,也就是体积小、支持正反插罢了,这点优势好像也不足以统一掉其他接口啊?
这还得得益于 USB-IF 后来推出的一个 Alternate Mode 的交替模式,这个模式支持将 USB Type-C 接口用作其他的用途。
很多差友也知道,一台电脑上,除了电源充电口,往往还会设置有 HDMI、DVI、VGA、DISPLAY、USB 等等好几个扩展接口。
这么多接口放一起,虽然用起来方便但也占用了不少物理空间,有了替代模式,Type-C 接口功能就变得更加强大。
光是一个 Type-C 接口不仅可以充当电源口,还可以插 U 盘耳机、外接键盘或者显示器。
无论是数据传输、还是音视频输出、充电等功能,都可以通过 Type-C 来实现。
但前面也说了,Type-C 仅仅只是个接口的形态,想要实现诸如前面所说的功能,光有接口是不行的,还需要有相应的接口传输协议的支持。
如果把 Type-C 接口比作是一条高速公路,货车、客车、轿车想要开到这条路上行驶,就必须遵守相应的协议规定。
此时,车型就好比接口的功能,协议则规定了能上路的车型和最快速度。
在 Type-C 这个载体上,最常见的接口传输协议就是 USB X.X 版本和 Thunderbolt3( 雷雳3 )这两个协议。
USB X.X 的协议有 USB 2.0、USB 3.1 GEN1、USB 3.1 GEN2、USB4,等版本,数据的传输速率随版本号依次递增。
拿 USB 3.1 GEN2 版本的协议来说,最大传输速率有 10Gb/s,尽管它的传输速率已经够快,但比起雷雳3 全速 40Gb/s 来说差距还是很大。
这就导致了两台手机或者电脑,即使都用 Type-C 接口,却因为各自的传输协议不同,接口性能差距带来的体验可以是天差地别。
使用 USB 3.1 Gen1 协议的手机连电脑传文件导相册备份数据,只需要 10 分钟。
到了使用 USB 2.0 协议的手机上,连电脑传文件导相册备份数据,可能就要三个多小时。。。
参数没有特别注明,那大概就是 USB 2.0 了
放在电脑上也是一样。
同样是 Type-C 接口,一台只能用 Type-C 接口来充电,另外一台却能用 Type-C 接口外接四台 4k 的显示器或者显卡坞,扩展性能不尽相同。
虽说 Type-C 接口在未来取代其他接口是一种趋势:它支持更广泛的应用领域,更先进的传输协议。。。但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替代老接口。
大多数用户的鼠标、键盘、显示器、移动硬盘等设备还需要 Type-A 口,厂商暴力推动等于让用户手里的产品变成了电子废品( 除非用转接头 )。
同时,很多厂商虽然给产品配备了 Type-C 接口,但它们其实并不是 “ 满血版 ” 接口:
少几个有效针脚啦,只支持低速率协议啦。。。说白了还是为了省钱做的虚有其表的玩意儿,而消费者现在也不够了解 Type-C 接口,虽然有些功能他们未必用得到。
因为这些种种问题,Type-C 接口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还需要时间,但哪项技术不是这样呢?
如果有一天真的成本下降,消费者意识提高让 Type-C 完全普及,那么整天丢数据线的托尼再也不怕了,看谁桌上有直接偷一根就跑。
“ 现在标准太多,我都有接口恐惧症了 ”
(正文已结束)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